errdrverd
☆、插播一段
作者有话要说: 算是普及一下知识吧
但是唯卿的这篇文不会去讲究这些,因为大家看着也不习惯嘛!这种情况已经类似约定俗成了,就像乾隆继皇后的闺名景娴一样,第一个写的作者大概是因为乌拉那拉继皇后在做皇后之前的封号是“娴”所以才取这个名字吧!但是且不论当时的满洲女子取名多是满名——像什么佛拉娜、雅利奇、伊哈娜、雅尔檀、熙敏科特这种的——就说她封号是“娴”,她的名字里就不可能有“娴”字,是要避讳的。不过大家知道就好,也不用太深究......
现在银屏上清代宫廷题材电视剧令人目不暇接,姑且不论插科打浑、歪曲历史的戏说,其剧中的典章制度、住行服饰特别是称谓言谈,也都是随心所欲,大多与历史真实不符。
清代最讲究国法礼仪,官场上的礼度和称谓言谈极有分寸,特别是皇帝或皇太后召见内外大臣,大臣们觐见、奏对,更要遵守礼仪制度。稍不注意就会“失仪”,最轻者也要罚俸(停发工资),重者还会降级、丢掉官职甚至判刑,因为这都有礼仪规章,觐见皇帝也是六部之一礼部的职掌。但现在大量清代题材电视剧(包括历史)中,称谓言谈错误百出。我们常见清代题材电视剧中大臣们觐见皇帝或皇太后,动辄称“万岁”或“太后吉祥”、“老佛爷吉祥”等,是完全不符合清代礼制的。清代文武官员被皇帝或皇太后召见,应一律跪安,汉大臣必须自称“臣xxx恭请皇上圣安”或“臣xxx恭请皇太后圣安”,满籍大臣则称“奴才”。皇后、妃嫔、满汉大臣无论当面或背后都称皇帝为“皇上”,只有皇太后或皇太妃称皇帝为“皇帝”。清代历史上只有极少数例外。如宣统年间,据溥仪回忆:“太后太妃都叫我皇帝,我的本生父母和祖母也这样称呼我,其它人都叫我皇上”(见《我的前半生》,群众出版社2003年版58页)。这不仅因为载沣是监国摄政王,还是溥仪(宣统皇帝)的本生父,否则是不能称“皇帝”的。
在旗的满人有时称皇帝为“主子”,但也不会称“万岁”。“万岁”之类是戏剧舞台上的称呼,大臣的口中是根本不会这样称呼皇帝的。在雍正朝,不要说口头称“万岁”,就是在奏折中出现“万寿无疆”、“万岁”字样,也会受到痛斥,因为雍正最讨厌这种阿谀奉承的虚文。清中期以后,皇帝的近侍太监、宫女开始称呼在位皇帝为“万岁爷”,对死去的皇帝在“爷”字前加年号,如“康熙爷”、“乾隆爷”。太监和内务府记录的有关皇帝的档案也标以《万岁爷档》之类。但是,这也是局限于一小部分太监,大臣们是不会这样称呼的。
至于“太后吉祥”、“老佛爷吉祥”之类的称谓更为荒谬。皇帝、后妃、满汉大臣和大部分内务府官员、太监,无论当面或背地都称“皇太后”。道吉祥是太监圈里流行的见面问候语,皇帝、后妃、大臣们绝不会用下层太监之间的问候语去称呼皇太后。在清代,只有某些内务府低级官员才会与有地位的太监互道吉祥,以示亲近。至于“老佛爷”,这是清末一小部分近侍太监与内务府官员背地称慈禧的代名词,以示受宠和亲近,但当面是绝不敢称呼的(据记载,也有称呼“老祖宗”者)。同治年间是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,大臣们为加以区分,在正式文书中会以尊号加以区分,如钮祜禄氏称“慈安皇太后”、那拉氏称“慈禧皇太后”(“慈安”、“慈禧”均为尊号中的头两个字),背后会简称“东太后”、“西太后”,但也不会在当面或背地称呼那拉氏为“老佛爷”,因为这是为礼仪制度所不允许的。对死去的皇太后,大臣们提到时都要称谥号,如那拉氏,则称“孝钦皇太后”。其实,既便太监们背后称“老佛爷”的也是极少数,一般对东、西两太后会简称“东边”、“西边”,称皇帝为“上边”。“老佛爷”之称其实并不自西太后始,乾隆皇帝因为寿高,当时近侍、太监背后就称他为“老佛爷”、“老爷子”,但大臣们则不会这样称呼。野史记载:纪晓岚曾在背后称乾隆为“老头子”,恰被乾隆听见,欲加治罪。纪氏机智解释才使乾隆转怒为喜。真实与否姑且不论,但由此可见大臣们在背后对皇帝也是不能随便称呼的。
“老爷子”的称呼一直到清末还存在,如溥仪的乳母就这样称呼他(见《我的前半生》)。
对妃嫔,太监称“主子”。因皇帝的妃嫔不止一位,则在前面冠以封号,如对光绪之妃珍妃称“珍主”,瑜妃称“瑜主”,以示区分。书面行文称“主位”。至于对皇子的称呼,也不象现在影视剧中一律称“阿哥”。在清代对皇子的称呼不同身份是有区别的,“阿哥”是大臣们对皇子的称谓,内务府官员和太监一律按皇子的排行称“x爷”。书面行文则按排行称“皇x子”。皇帝之女在未授封公主之前,一律称“格格”。
大臣们与皇帝奏对时提到死去的历朝皇帝,也不会说“康熙爷”、“乾隆爷”这样的话,这是近侍太监的语言,如嘉庆皇帝与大臣奏对时提到他的父亲乾隆,嘉庆称之为“皇考”,大臣们则必须称乾隆的庙号与谥号“高宗纯皇帝”。清宫档案文书也是如此,皇帝在位时标以年号,死去的皇帝则标以庙号与谥号。
另外,常见影视剧中皇帝称大臣的职务,或大臣对皇帝提
喜欢(综琼瑶同人)综琼瑶之绯色璂恋请大家收藏:(m.123yq.win),123言情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