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上三个故事,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贾诩在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的大智大勇,下面我再举三个小例子表现贾诩的韬光养晦。贾诩韬光养晦的显著特点,用一个字概括就是“深”。说具体一点就是三个方面,深谋远虑,深藏不露,深居简出。
先说第一个方面,深谋远虑。
前面我们讲过渭河边上,曹操与马超征战的故事,在这次战役中,贾诩为曹操献上离间计,计谋深得令人咋舌。现在再举一个例子,贾诩为曹丕出的计谋。
曹丕登基后,野心很大,想统一中国,准备征讨那些不听从命令的人。征求贾诩的意见,问,吴和蜀这两国先打哪一个呢?”贾诩回答说:致力于攻取敌国的人以军事实力为先,致力于建设根本的人则崇尚德行教化。陛下上应天命,接受禅让,君临天下,如果用文教道德来安抚他们,等待他们内部的变化,那么平定他们是不难的。吴、蜀虽然是微不足道的小国家,但他们有山作天然屏障,有水为千里壕堑,刘备有雄杰之才,诸葛亮善于治国,孙权明白虚实大势,陆议懂得军事形势,他们占据险地,把守要塞,水军游弋江湖,这些都是难以一下子就能取胜的关键因素。用兵的规则是,先有取胜的把握然后才去作战,估量敌人的情况再考虑调兵遣将,所以每次行动都不会失算。臣下个人估量我们群臣中,没有刘备、孙权的对手,即使以天子的天威临敌,也看不出有万无一失的优势。过去舜舞干戚而有苗臣服,臣认为现在应该先用文德后用武力。贾诩对曹丕的咨询从三个方面予以比较回答。一是从长远来看要注重德行教化,等待时机。从地地理位置来看吴、属两国占据险地、要塞,不便用兵。从敌我双方来看,我们没有战胜对方的将领。结论,先用文德教化,等待时机然后再用武力。之所以说贾诩的计划深谋远虑,是因为贾诩看得远,企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企图从对方内部解决问题,企图轻松地、有把握地解决问题。麻烦的是要等待,要有耐心。可惜曹丕没有耐心等待,没有采纳这个建议。后来发动江陵战役,士卒伤亡惨重,大败而归。
现在说第二个方面,深藏不露。
先说曹操立太子的故事。
曹操也曾有过立太子之争的苦恼。按照封建社会的游戏规则,曹丕是长子,应是当然的太子。但是,曹操喜欢曹植。因为曹植有才,聪明,举笔成章。曹操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犹豫不决。到底是立长子曹丕还是立次子曹植这个才子?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曹操,后来曹操进行秘密问卷调查,并约贾诩私下谈话,就立太子问题征求贾诩的意见。他们两人有一段对话。现转述如下:曹操问贾诩说:“孤欲立后嗣当立谁?”贾诩不答。曹操问贾诩为什么不回答。贾诩说:“正有所思,故不能即答耳。”曹操接着问:“你在想什么?”贾诩告诉曹操:“我在想袁绍、刘表父子的事。”曹操听了大笑,遂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。
这段文字,贾诩看似答非所问,其实,贾诩明确地回答了曹操的问题。不但明确地回答了曹操的问题,还告诉了曹操的理由,使曹操心悦诚服地按照贾诩的意见立马立了曹丕的王世子。贾诩的理由就是我正在想袁绍、刘表父子的事。袁绍、刘表父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事呢?袁绍与刘表两人都不按封建社会的游戏规则办事,立幼不立长,最后,导致帝国灭亡。这近在眼前的惨痛教训,你曹操不会不知道吧。你曹操该不会如袁绍、刘表一样做蠢事儿毁掉自己的江山吧!之所以曹操听完贾诩的话就立马里立曹丕为王世子,就是因为袁绍、刘表的教训使曹操震惊与害怕,容不得他再犹豫不决。
曹操这么大的问题,贾诩不敢不回答,不回答难辞其咎。但曹操一向高深莫测,在未摸准曹操意图之前是不能贸然回答的。回答错了,也难辞其咎。在左右为难时,贾诩无愧于智者,采取以其人之道,还治其人之身的处世之道,给曹操也来玩阴的。你曹操不是让人“不识庐山真面目”吗?我也来个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,明的不置可否,暗的模棱两可,虽然有所偏颇,但我没有明说,是你曹操猜的。这就是高人过招。高人过招,在玩心计,大家彼此心照不宣,而又心领神会。所以,曹操集团来了贾诩,曹操再也没有“高处不胜寒”的落寞了。这就是大智若愚,绝不是那个杨修,处处想拆曹操的招,通过拆招来显示自己,所以,终究是弄得个鸡飞蛋打,丧了性命。
由此,大家便知道了贾诩是怎样的深藏不露。还有一个故事也能看出贾诩的深藏不露。曹操没有将世太子定下来,曹丕与曹植暗里较劲,曹丕似乎有点支架不住了,派人向贾诩请教,让贾诩为之出点子。贾诩告诉曹丕:“你什么也不用想,什么也不用做。只要好好做一个儿子,就够了。”贾诩的原话是“不违子道,如此而已。”由此《三国志》的作者陈寿由衷感叹贾诩“策谋深长”。曹丕是想知道怎么样才能争到太子,而贾诩也如回答曹操的问话一样,答非所问,只告诉曹丕好好做一个儿子就行了。这贾诩真是老奸巨猾、深藏不露。他没有如杨修那样为了应付曹操的考问,为曹植预备很多答案,也没有为曹丕出阴招、损招,相反还是似乎在教训曹丕,你争什么太子,好好做一个儿子吧!这话深
喜欢解码三国英雄请大家收藏:(m.123yq.win),123言情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