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辆汽车驶进新城,张杨来了。两个人多了一点自信,少了一点惶恐,毕竟老江现在可以说是他们的阶下囚。
杨柏嘉在院中站哨,看见张杨下车过来,马上立正敬礼。张雪良看了杨柏嘉一眼,走过来指着他插在皮带上的驳壳枪说:“怎么不放回枪套?这样多危险。你给委座送饭的时候,委座突然夺枪自杀怎么办?赶快插回枪套,枪套暗扣一定要摁紧!”
杨柏嘉赶紧照做,心里埋怨自己的大意。
张杨走进老江房间,杨才声马上站起来,向张杨敬礼,口称副座。张雪良上来握手,问委座怎么样,气消了没有。杨才声苦笑着没吱声。
老江听见动静已经起来了,坐在沙发上张杨走进里屋老江也不看,也不吭声。张杨立正敬礼老江也不理,眼睛望着虚空。
张雪良开始宣讲抗日救国的大道理,江结時既不反驳也不答复,你爱说什么你就说。张雪良也横下一条心,平常我说几句就被你呵斥打断,今天在枪口下我可算是逮到机会了,我为什么不把我的心里话都倒出来?
杨虎成在旁边听得非常佩服。平常感觉张副座吊儿郎当的,自己多少次去拜见他总是高睡不起,想不到这番道理讲的是颇有深度。好家伙这一讲就是好几个小时啊,比大学教授都厉害。
杨才声在旁边也是诧异不已。自己以前还真是对张雪良有偏见,光看见他放弃东北了。不知道他这个人绝不是表面上那样一个公子哥儿,他对于中国的问题认识相当深刻。说到底,东北易帜,看来并不是完全的大势所趋,而是张雪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极高觉悟所致。
现在网上有一种抹黑张雪良的趋势,主要当然就是因为他不战而放弃东北。为什么张雪良当时主张打不还手、骂不还口,他在晚年其实解释的很清楚:你打不过嘛为什么还要打。人家不怕你还手,怕的是你不还手。因为你不还手,他就没办法扩大战争。
如果大家对这个解释不满意,大家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。比如你有一个邻居,膀大腰圆总是欺负你,你怎么办。是不是就只能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,让他没办法把你家砸烂?因为你非要拼个鱼死网破,唯一的结果就是你挨一顿臭揍。
说穿了张雪良和老江没有根本差别,在不抵抗政策这方面两个人是有共同语言的。所以并不是老江一封电报张雪良就不抵抗了,而是张雪良觉得不抵抗就对了。这确实是窝囊,可是大家如果遇到恶邻就要拼个鱼死网破这可能吗?反正我是不会拼的。
但张雪良现在不像以前那么想了,为什么呢?东北军离开自己的故土,虽然杨虎成还算是比较好相处,可是这毕竟是寄人篱下呀。这样的日子长了,就对当初没有拼一下而后悔。
而且最重要的,日本人并不是占了东北就满意了,而是立即把触角伸向关内,现在很明显,眼睛又盯上平津了。所以想向对一个恶邻那样,忍气吞声大家就能和平相处,是没可能的。张雪良算是看透日本人了,不占领全中国不会罢休。
这就如同说,你忍气吞声可以避免矛盾升级,避免你家被恶邻砸个稀巴烂。但这不代表如果这个恶邻,他要杀你儿子、qiáng_jiān你媳妇,你也忍气吞声跟他和平相处。这根本就是两个概念。
所以张雪良就对不抵抗政策产生了怀疑,甚至产生了强烈的反感。因为不抵抗政策之所以有道理,就是因为可以不让日本真的侵略中国。如果最后的结局是中国被日本占了,那当然就不能不抵抗,那当然就要抵抗。
可以说,杨虎成也好,**也好,都在这一点上,对张雪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他从一个不抵抗将军,变成了一个坚决抵抗的将军。所以说抹黑张雪良毫无道理,因为这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。他的能力赶不上他爹,但他的觉悟,比他爹要高好几个光年。
杨才声心生感慨,对一个人还真不能轻易下结论。要多看几年,甚至看一辈子,才能真正的认识一个人。
当然老江也并不像他表面上那样充耳不闻。张雪良说日本人非要灭中国,老江觉得有点耸人听闻。江结時始终觉得,英美绝不会眼看着日本吞并中国而不管,这不符合英美在亚洲的利益啊。日本现在是强,可它能强过英美吗?张雪良这一套,完全是在强词夺理,就是在为他消极剿共找理由。张雪良这个人,原来以为觉悟比他父亲高得多,现在看来军阀思想也是深重。不过就是不想自己的实力受损,什么抗日救国,吹漂亮话而已。现在中国这样的人还少吗?谁是真正把国家命运当回事,老江在心里反驳。
尽管老江毫无反应,张雪良仍然自顾自的讲了好几个钟头。张雪良早就打定主意了,他也知道老江这个人绝不会轻易屈服,反正过几天周恩莱就来了,先让我过过瘾再说。你听不进去我也要讲,就是一块石头我也硬把你捂热了。等到周恩莱来了,以他的口才,我不信你一点不动摇。你不怕我和杨虎成,我不信你不怕**。
张雪良的声音很大,杨柏嘉在院里也能听得清清楚楚。他在十七路军中经常接受这些思想教育,倒没有太大的感觉。但他因为爷爷的影响,一直对张雪良不感冒,现在倒是大为改观。觉得这个张副座对国家大事,理解的清楚深透,并不是爷爷讲的那样昏聩。大人物就是大人物,别看比我们队长还小,人家的见识那可不一般。
尽管江结時
喜欢杨家抗日风云录请大家收藏:(m.123yq.win),123言情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