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然和以前一样,民**工的软肋:大炮,仍然严重无法自足。考虑到西部薄弱的基础设施,动力严重不足,原材料又特别缺,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是相当不易。
实际上是战争迫使中国平衡了自己的工业布局,这可能就是坏事当中有好事吧。志愿军在朝鲜挖了大量的坑道,实际上中国在抗战时期就在重庆等地挖了一连串的坑道工厂,盟军参观之后认为是世界奇迹。我们前面说过江结時有一个短板,就是非常不重视重工业,只想买或者要现成的。实际上这个评价应当说稍微有点苛刻。毕竟要求一个尚未统一的中国,内有战乱不息、外有强敌环伺,发展重工业肯定不像现在这么简单。
当然我还是认为老江在这方面有些短视,这只是我的个人感觉。
但不管怎么说,大迁徙使得中国西部开始进入工业化的时代。1937年川、滇、黔、陕、甘、湘、桂七省,只有工厂237家,只占全国6%;而资本只有1,520万元,只占全国4%,说明净是些比较落后的小工厂。
这种情况到了1940年就完全不一样了。西部的工厂这时候已经有了1,354家,可以说短短几年的发展,西部就走过了远远超过以前几十年的成就。
日本参谋本部在沪战之前,给天皇上过一个奏折,上面说占领上海民国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经济中心。我们再加强对中国沿海的封锁,使它没有办法进出口,短期内中国必降。
后来在攻击武汉之前,日本又认为现在武汉是民国手里面最重要的经济中心(上海迁来的工厂都在武汉),而且湖北湖南是民国最重要的粮仓。现在民国只剩下粤汉铁路可以做大量运输,拿下武汉中国必降。真不知道后来在攻击重庆之前他们怎么向天皇报告,估计不外乎还是这种口吻。
日本人小看了中国人的韧性,换言之也就是小看了江结時的韧性。但这不完全是性格问题,如果没能向西部迁移工业,那么依靠全国6%的落后作坊式工业,民国还能不能坚持?我觉得真的是很难。
所以民国时期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把这次大迁徙称为“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”,我觉得甚至可以更夸张的定义为“中国的敦刻尔克”,也不为过。
但是不是因为要搬家就非得跟日军在上海打一仗呢?可以说上海这时候就是一边打仗、一边拆机器装箱。要把这么多企业、学校和单位都搬到武汉去,可想而知这是多大的工作量。现在就可以看出,陈诚当初的这个意见毫无道理。他认为在上海打一仗的作用之一就是掩护企业西迁,难道说不打仗就不能西迁吗?
陈诚的意见就是如果在华北开战失利,日军一冲就到了武汉,这样正好把我们的西迁之路给堵住了。中国将会被日军包围在东南一隅,更加没有持久作战的能力,很可能迅速灭亡。
这种说法毫无道理。如果我们不把大部分部队调到上海,日军怎么可能把我们包围在上海?我们难道不会在打仗之前就搬家吗?
江南的大片地区,在抗战中起码有六七年一直掌握在中国手中。实际上日军守住的不过是一些要点,难道我们就非得通过武汉来搬家吗?无非就是稍微困难一点的问题,这本来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嘛。
国府最正确的选择应该是:32年就应该开始逐步工业迁移,而不是现在边打仗边搬家。说到底老江还是没有中长期战略规划,很多事情都不是谋定而后动,总是得过且过、被动的做事情。
华北这一阵子确实打得不好,但我觉得这跟大部分主力被调到上海是分不开的。想一想如果这些部队被调到华北,日军也不见得就能迅速突破太行山还有黄河防线。华北的大平原固然便利日军的机械化部队,但日军才有几个机械化部队。实际上我们前面说过的日军编制和武器配备以及战法,日军更接近于山地部队。
虽然日军长于山地作战,但不管怎么说山地都会削弱日军的作战能力。最起码在北方的山地可以修工事,不会像上海一挖就出水。更不用说华北只要不是少数地方,也绝不会挨舰炮的轰击。
如果说工业一开始迁移,日军就会直扑上海,这种说法没有道理。因为西迁这个话题已经说了五年了,日本人并没有多么重视。实际上小半个国家的迁移,尽管日本狂轰滥炸,但最后并没有阻止中国把小半的家底运到西部。
说实话日本人确实一点没有战略眼光。虽然那时候的飞机跟现在没法比,但起码可以肯定日本人在阻止中国人搬家的时候,并没有使尽全力。
可能他们觉得你中国这么穷,就是把大半个国家搬到西部又能怎么样。实际上这和美国最后对日本的经济绞杀战没有引起(最起码在开始阶段)日本重视是一样的。日本人光顾着跟美国在太平洋上争夺各个岛屿,不知不觉他的海上运输线就被美国掐的越来越紧。
实际上美国打败日本,最大的杀手锏就是箍住日本的脖子而且越勒越紧。可以说最后日本反应过来的时候,已经如同一个正在窒息的人那样,四肢无力了。这就是战略上的失败,完美的体现了小日本缺乏战略眼光的特点。
当然谁也不是神仙,陈诚也没有想到日本人根本就不重视中国人搬家。他更没有想到的是,日本在中国的三大坨:在东北的官东军、在华北的北方军和在华南的南方军,是各打各的,谁也不管谁。他们之间偶尔的互相支援是有的
喜欢杨家抗日风云录请大家收藏:(m.123yq.win),123言情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