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念常惺,才避去神弓鬼矢;纤尘不染,方解开地网天罗。”这句话摘自《菜根谭》。新浪博客的一位网友“真北”问我如何理解这句话,其实一开始还想为什么他不百度一下,“有事问百度”是一个比较习惯性的选择,我属于懒人,为了少打几个字,我决定百度一下,如果含义尚可,也就“复制”“粘贴”给这位“真北”网友。一搜才知道,对于这类知识,百度出来的结果真是害人不浅。
解释一:只有头脑清醒,猜能避开那些暗箭,麻烦事;什么污浊都不去碰,就能解开生活的天罗地网。如果人们在各种诱惑袭来之时,能够做到头脑清醒,让理智主导**,想一想自己得到或者想得到一些什么的同时,能够想到将来要失去什么,想一想会给组织、家庭及个人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,想一想刘青山、张子善、**、胡长清、成克杰等人的可耻下场,也许在面对诱惑时,就能识得破、忍得过、顶得住,漠然置之,甚至做到“心有长城,能挡住狂澜万丈。
这种解释直接就是驴唇不对马嘴,直译的让人心惊,无知的令人敬畏。还“心有长城,能挡住万丈狂澜”,这不是在谈励志,不是在打鸡血,更不是在站队。无知就要多读书,无知不是罪过,但是想当然的传播无知那就是对其他生命的不负责任。
第二种解释:养正私塾:一念常惺,我认为指的是人应常存善念,一念之间,原是fo家用语,亦是直指人心、最为切要的一句话。人在世间,是好是坏?是善是恶?是福是祸?是否有未来的机会?一念,是用心去思考,也会成为改变一生的重要决定。因为人无时无刻不在选择之中,也许只因为听到一句话,人生走出了另一条路。所以善恶好坏,在于“一念之间”。善念是一种道德意识,是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,来源于追求真理、正义和光明的崇高信念。“湛湛青天不可欺,未曾动念已先知”,天地神明无时无地不在鉴察善恶,有人因一念的诚善,就暗中蒙神赐福;有人因一念的邪恶,就明显遭天谴罚,往往不必表现于事实,而祸福已感应。此无他,善恶只在心念之间而已。所谓福田就在心田,种什么因,即获什么果,天理昭彰,丝毫无差,只有心中保持善良的这”一念“常惺这样才能避免导致身心不幸的”神弓鬼矢“;”纤尘不染“,我理解就是要消除人的”禀性“也就是”脾气“,实在消除不了,也要在心情平静下来后,用”参“的方法消除其心理影响,这在心法上叫”残留性“。这样,人的心灵就会”纤尘不染“,唯有这样,才能解开”地网天罗“,什么叫”地网天罗“,人生病了,躺在床上,痛苦不堪,哪也不能去,不就叫被”地网天罗“困住了么?更不用说那些触犯国家刑律,被抓入大牢中的人了。
这种解释典型的西方政治学多了,完全是在客观唯心主义,本意是引导人向善,不过也是离题万里的解释。尤其是谈到什么消除人的“禀性”这完全就是放屁了,自己还在前面说佛家用语的“一念常惺”,后面就在消除“禀性”,禀性便是与生俱来的本心,佛家讲明心见性,你都要把它“去了”还见个鸟?不见禀性你若说即是见,我只能说:笑话。
菜根谭本身就是一部儒、释、道三教思想融会贯通的书,而且自千年以降,便没有什么真正严格意义上的三教划分。“一念常惺”便是即行即觉,即思即进,也就是以自我完善及超越为目的的“积跬步”式的慎独。离开社会和生活谈这句话的概念,一定不会得正解。也就是说人以“专气致柔”之赤子诚心行事,不徇私情而处事,不因私利而枉公,“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正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”《道德经》第五十章:“盖闻善摄生者,路行不遇兕虎,入军不被甲兵;兕无所投其角,虎无所措其爪,兵无所容其刃。夫何故?以其无死地。“如果真能够律己宽人到至真至诚至境界,路行遇到兕虎也是无有危殆,“以其无死地”是因为兕虎不生“措爪牙”之意。上半句话的意思是:如果能够一始唯终的去真诚的处事为人,很多潜在的或者即将发生的危殆也会过去。这半句实际与后半句是“互文”的关系。以“互文”的角度再往下说,即便是危殆之事出现,不生私存我,也会踱渊如道。再往下说,便是你如何看待“神弓鬼矢”,入大道天地间无有“神弓鬼矢”。
“纤尘不染,方解开地网天罗”,这半句更不是说:什么污浊都不去碰,就能解开生活的天罗地网。这种解释第一无脑,第二不现实。世间信佛者,俱是谤佛人。至于把纤尘不染解释为消除“禀性”,实际上比世人理解的朱熹的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还恐怖。朱熹的“存天理”不该也不是存“封建之礼”,但第二种解释却是活生生的“天理、人欲一并除”。当然如果这位解释者没有后面的一大串解释的话,我要为他的“天理、人欲一并除”点32个赞。莲花尚且生于污泥之中,这位解释者是在真空中种莲花呀!要知道纤尘不染也是抽丝剥茧后的示现。柴陵郁禅师禅师:我有明珠一颗,久被尘劳关锁。今朝尘尽光生,照破山河万朵。纤尘不染毕竟是有“尘”,再一个“不染”是“不着”,不是拒绝。这让我想起《维摩经》中“天花不沾菩萨衣却落罗汉身”的故事。后半句的意思是:依托前半句所行所愿,随着眼界、境界
喜欢千江录请大家收藏:(m.123yq.win),123言情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