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从小就十分迷恋宝藏的故事,无论中国的或者外国的都十分的迷恋,在哪本杂志或者报纸上如果看到类似于宝藏的传闻,都千方百计的剪下来,集中粘贴到一个“大演算”的本里。
后来看了金庸老先生的雪山飞狐,对辽东乌兰山玉笔峰后的闯王宝藏心驰神往。甚至把学校图书馆里那本画有辽宁朝阳一带的地图册反复拿来借阅,进行研究描红。在地图上,乌兰山的位置只是一个小点,我在上面不知道画了多少个红圈和标注。
再后来,随着年纪的增长,知道了闯王宝藏不可能藏在辽东。一个满清最大的敌人,怎么可能把自己的国家宝藏,埋到敌人的老巢里?即便是有灯下黑,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想法。那几十车的财物,千里迢迢之下,也运不出关啊。
然而我对闯王宝藏终究是不死心的,在前几年张献忠的沉船之宝被陆续挖到之后,我更是激动不已。
于是我沿着大顺军的发展脉络,希望能在纷杂的明朝时人笔记,或者历史典籍中,再加上一些个人主观猜想,能查到一些闯王宝藏的线索。(我对宝藏的存在是深信不疑的,反正只要没挖到,就不能否认它不存在。如果挖到了.......咳咳)
总之,最后整理出来的,也就是现在读者大人您看到这篇文字了。
那么首先是这个“闯王宝藏”是怎么来的呢,那就是李自成部队初期的主要经济来源————“追脏助饷”
在大顺朝初期,一直宣传的是三年免征钱税,军队所需的银子,都是通过“追脏助饷”得来的。
在崇祯十四年,李自成进入河南之前,李自成已经被明军打到销声匿迹,最多也就千、八百人。显然这时候李自成是没钱的。
打下了河南的洛阳之后,开了福王朱常洵的王宫,赚到了第一桶金。具体拿了多少钱不知道,但是从两个地方可以看出来。
第一个是明人的笔记,说是在李自成攻打襄阳的时候,守城的官军大骂“王府金钱百万,却一毛不拔,空着肚子让我们杀贼,让我们都饿死吗?”(绥寇纪略卷八寄园寄所寄卷九二申野录卷八)
这里的金钱百万是一个虚数,但很显然福王府里是有很多钱的。
后来李自成破了福王府,这个钱大致有两个去处。
其一:是赈济了百姓,进行募兵扩军
(豫变纪略:远近饥民荷旗而往,应之者如流水,日夜不绝,一呼百万。)
当然,这个赈济肯定不是白白拿出粮食和银钱给大家用,我想多半是要付出些代价的。
(平寇志卷四、绥寇纪略卷九:募人为兵,月给银五两,饥民趋之鹜)
其二:运往山里
顾诚在明末农民战争史里说:运往山区,充作军用(p143页)
当然,顾老先生写的书只能算作历史参考书籍,不能当做史料来用。但是顾老的考据,我想还是很扎实的,他既然这么说了,我想“运往山中”的说法肯定是在哪里看到过。
可惜顾老爷子并没有说怎么运的,又运到了哪个山区。
不过李自成大军的运动轨迹,这一段是很清楚的,十二月份从商洛山中而出,十二月初破郏县,二十一号破宜阳,再之后便攻打了洛阳。
所以说,如果按照正常思维的话,当时李自成羽翼未丰,突然得到了福王府的大笔银钱,也一定会有藏些家底的想法。防止以后万一兵事不利,有了这些银钱,也可作不时之需。
所以顺着自己的进攻路线,把福王府获得的财宝运回到最近的商洛山中。我觉得是比较合理的推断。于是我在◆商洛山◆这个地方画了个重点符号。
再之后的一个月,张献忠出川破了襄阳,拿了襄阳王宫的很多钱,等李自成后来再得到襄阳的时候,钱都被张献忠拿走,基本就是个空城了。(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四:(张献忠)发银十五万以赈灾民)
在此之后,李自成走上了发迹的道路。三打开封,最后开封被黄河大水淹了,(这段复杂,三种说法都有典籍佐证,有机会的时候需要单独讨论)整个城市都埋在了淤泥之下。
反正开封里面的钱谁都没得到,后来崇祯皇帝还找了些太监去清淤挖宝,不过收获也不多。
所以开封城肯定是没钱赚的,不过后来在陕西西安的秦王宫和陕西的太原,李自成都是赚了盆满体满。只是那个时候大顺军已经家大业大。军费开支已经成了一个甩不掉的重担。
李自成在陕西东渡黄河以来,可以说明军望风而降。而这些投降过来的明军,就是一张张吃饭的嘴。人家投降过来了,崇祯多年积欠的饷银不说补发一下吧,至少这个月的饷银现钱总不该亏欠了吧。
所以说我觉得这个时候李自成非但没攒下什么钱,恐怕还要花出去不少。一直到重头戏的来临,大顺军攻占北京。
所谓◆闯王宝藏的传说◆也就是来自这里了。
那么李自成在北京城弄到了多少钱呢,每个典籍上记载不一。
甲申纪事说:银尚存三千余万两,金子一百五十万两。
甲申核真略说:括各库银共三千七百万,金若干万
二素记事:李自成括内库银九千几百万,金半
研究明末的历史专家顾诚老先生也认为这笔钱相当的庞大,他的考据是:银子三千七百万,金子一百五十万两。
之后就是“追脏助饷”了,按照官员的级别,明码标价。拿不出这些钱
喜欢明末第四天灾请大家收藏:(m.123yq.win),123言情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