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家玉,字元子,号芷园,著名抗清将领,“岭南三忠”之一。
张家玉少年时就“好击剑,任侠,多与草泽豪士游,行侠仗义,结交甚广”六年前年仅22岁的他得中举人,可谓年少英俊,意气风发,成为广州一时之英杰,但中举之后他却事事不顺,上一次的科举时,他途中耽搁,等到了京师,会试已经结束了!痛心之下,他没有回广东,而是在京师住了下来,等待下一次的会试。
在京师混迹了两年,上个月,一个偶然的机会,他认识了驸马都尉巩永固,两人都任侠,好武艺,简直是一见如故,这一次京营募兵,原本他是不想来的,他专心致志的在准备明年二月的会试,但巩永固说动了他。
昨天下午,当驸马都尉巩永固急匆匆的求见朱慈烺,并说出张家玉的名字和身份时,朱慈烺颇为惊喜。明朝重文轻武,文人都不愿意从军,导致武将的知识水平普遍低下,有明一代,除了前期的开国名将和中后期的戚继光,整整一百多年,几乎没出现什么文武双全的名将。甲申之变,清军南渡之后,南明诸镇诸军,几十万的兵马,竟然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胜仗,不是投降就是溃败,除了政局混乱,内部倾轧之外,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统兵的武将不读书、少读书,不知忠义,没有以少胜多、以弱胜强的大谋略,以至于无法扭转败局。
相比之下,南宋就比较幸运了,除了有赵构这个共主,还有岳飞,韩世忠,刘琦,虞允文等一大批文武兼备的名将,特别是虞允文,文官出身,只是一名朝廷派往前线的犒赏官,此前并没有在军中任职的经历,但在宋军溃败,宋军主将和副将都潜逃的情况下,却能以一己之力撑起危局,大败金兵,取得采石矶大胜,可谓是奇迹中的奇迹。
而南明却没有这样的奇迹。
不读书,少读书的南明诸将,面对建虏大军,毫无建树。
朱慈烺前世读史,每每叹息上天为何对南明如此薄情?安史之乱大唐能出一个郭子仪,南宋能有刘琦,虞允文,南明为何就没有出现一个能力挽狂澜的名将?
想来想去还是一个原因,明朝文武分制太严重,导致文不知兵,武不识文,天下承平时还显不出问题,一旦天下大乱,这中间的弊端就显现了出来。
这一世要想逆转历史,除了改革军制之外,选用文武兼备的人才担任武将也是重要的一点。
而张家玉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头。
于是昨晚,朱慈烺召见了张家玉。
皇太子召见,张家玉诚惶诚恐。
朱慈烺邀请他参加明日的募兵,并保证不管成绩如何,都不会任命他官职,继而影响他参加明年的会试。
皇太子提出,张家玉如何敢不从?
只是他不明白,既然不任命他官职,皇太子为什么一定要他参加明日的考核募兵?
“两个字,示范!”
朱慈烺微笑回答。
张家玉何等聪明,立刻就明白皇太子的意思了。
历来征兵募兵都是武人的事情,皇太子想要通过他的范例告知天下人,文人也可以参加募兵,而且应该参加募兵,天下不宁,内忧外患,普天下的文士都应该撇弃文贵武贱的成见,如此文武并举,匡扶天下。
“臣领命!”
张家玉本就认为文武非殊途,文武兼备才能挽救天下的危局,皇太子所图,正合他的心意
张家玉和张名振都是驸马都尉巩永固举荐的,不过两人却互不认识,一来张家玉和巩永固才刚刚认识一个月,二来张名振多在西山小煤窑,在城中时间并不多,巩永固尚没有机会为他们两人介绍。
朱慈烺原本有权力直接任命他们两人的,不过那有违于朱慈烺京营改制的初衷---除非是有圣旨或者是有军功,否则京营所有武职的任命都必须通过考试,有能力者进,无能力者退,只靠博取京营总督欢喜,就能取得京营武职的事例,要在京营杜绝。
有此令,因此张家玉和张名振必须经过考试。
所有答卷都被送到了朱慈烺的面前,朱慈烺仔细阅读,除了此二人之外,这一百多人中并没有让人眼睛一亮的人才--人才果然难寻啊。
朱慈烺看完之后将答卷传给李国祯,李国祯再传给贺珍、吴襄和另外的几位将领--今日京营选兵,朱慈烺将京营主要将官都唤到了德胜门军营。
众将都推崇张家玉。
字漂亮,解释的更是漂亮。
“儒将,此子未来一定是一名儒将!”吴襄捻着胡须道。
这一项,张家玉完胜。
笔试之后是箭术。
张名振百步穿杨,箭不虚发,箭箭中圆心,他手下的兄弟齐声为他喝彩。
“好箭法!”点将台上,本身就是神射手的贺珍对张名振精准的箭术,称赞不已。
张名振箭术第一,不过张家玉也不次,总成绩也排进了前十。
朱慈烺暗暗点头,张家玉虽然文士,但箭术一点都不差,显然是下过功夫的。
再接着是火器,这一项张家玉和张名振都瘪了,两人对火器都不是太熟悉,连装填都不会,不但他们,一百人中除去三五个人接触过火器之外,其他人都对手中的鸟铳一筹莫展,所以这一轮基本都是零分--这个时代里,虽然鸟铳早就在军中出现,但却一直都没有普及开来,南方明军还好,北方明军将士普遍都存在着一种不习惯、不喜欢使用火器,而是偏好较为容易掌握的冷兵器的倾
喜欢崇祯十五年请大家收藏:(m.123yq.win),123言情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。